大家好,歡迎來到本期的文博成語小課堂!今天咱們要學(xué)習(xí)的成語是
尺璧寸陰
這里面的璧所指的是玉璧,這個詞語背后蘊藏著怎樣的故事呢?讓我們慢慢說起。
尺璧寸陰,典出《淮南子·原道訓(xùn)》。陶侃是東晉時有名的大臣,他很懂得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。在他擔(dān)任荊州刺史的時候,官府中的事情十分繁忙。他每天十分勤奮,抓緊一點一滴的時間,把所有的事情都辦得十分妥貼。另外,他每天都要收到所轄各地發(fā)來的各種公函。對這些公函,他每件都親自批復(fù)。批復(fù)時,他往往手不停書,寫得飛快,一行字一下子就寫好了,就像水流過去一樣,看到的人沒有一個不驚奇的。而如果有人來訪,他談話往往簡單扼要,回答客人的問題簡潔明晰,事情一談好,他就下逐客令,因此府衙門口從來沒有停留的客人。
陶侃不但自己時間觀念強,辦事效率高,而且經(jīng)常教育下屬,他常說道:“西漢時有部書叫《淮南子》,書中說,‘日月一刻不停地運轉(zhuǎn),時間從不等人,所以古代的圣人把片刻的光陰看得比直徑一尺的玉璧還要貴重,因為玉璧還可再得,而失去的光陰卻再也不會回來了。’古代的圣人尚且珍惜光陰,我們這些凡夫俗子,當(dāng)然更應(yīng)該懂得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,不要浪費時間。”有一天,陶侃看到有幾個官吏在玩賭博的游戲,耽誤了公事,十分憤怒,說:“這難道應(yīng)該是你們玩的嗎?快把這些賭具全部丟進長江,以絕后患。” 接著,他又對每個參與賭博的官吏進行了處理。從此,那些官吏不敢再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玩樂上了。后來,“尺璧寸陰”這一典故,用來形容時間的寶貴,應(yīng)該努力珍惜,不要浪費。
大沽河博物館展出的這枚玉璧,來自漢代。外徑11.3厘米,內(nèi)徑6厘米,厚度0.3厘米,體形扁平,周邊圓潤,是我國古代最隆重的禮器之一。